這裡分享故事時,也分享給大家如何對自己做最好的調整
這是哈佛大學的天空
這也可能是哈佛大學學生的Last Chance to See
去年我受朋友邀約去哈佛大學玩逛的時候
該校園才剛發生學生自殺的事件
這對同時課業壓力大、又是龐大學費負擔、又是不同種族文化交雜共處,這共同環境下的同學心理,無疑是天空蒙上一層灰
"無法解決問題,只好解決自己"
逼人至絕境的事情,其實常常發生
我自己以前在校園時
也可以說是,時常心理上的各種生死徘徊
不是那種表現無法讓自己滿意,那種不勝寒的廉價感覺
是真的在競爭環境下被客觀的否認,排擠、陷害、被嘲笑樣樣來
情緒低落下影響實際表現,越做越糟
以致絕望,復仇、怨懟親友全部都上來
是那種看到窗戶,真的會想跳下去的
幸好自己是有參與過心靈衛教的志工團
對於同理感受自己的受傷,是有基礎的
我必須接受自己隨時會失去,環境也會變得不復返
我其實是高敏感的人,容易受傷
但是我也訓練到自己必須接受挑戰
唯以 #開放的態度 面對這世界
我才能在創傷後獲得更強大的成長,等待下一個傷害的挑戰
時至今日,逼我至絕境的事情依然不少
我的受訓過程不順利,也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
受到攻擊與遭遇背叛也更是從來沒有少過
但是唯一的解答,是我必須活下去,才會看得見未來進步的自己
--
創傷後的成長,Post-traumatic Growth
這對於常態族群分布為數不是大半,但是掌握下面條件是有可能的
由於在挑戰的環境中經歷劇烈的心理變化
並且當接受失去、不再選擇舊的正常時,使你
1️⃣ 建立開放態度、接受 #新常態
2️⃣ 也從此發展新的、更深厚的人際關係
從此獲得更強的力量感,你開始找到新的自己肯定的方式。
這不是我看了該學理然後用在我自己身上
而是最近因為疫情在期刊
有心理師發表疫情對個人與組織傷害的復原與再成長可能性
我只是恰巧發現我歷程有符合這個定義
同樣主題我也分享給受防疫而有經營危機的公益組織與社會企業
而恰巧同時,很多人在分享關懷的技巧
以及呼籲校園輔導資源的不足
但是我以比較實際的觀點而言,就算經由他人足夠輔導
最終還是在輔助的過程下,你要找到屬於你的解答
相信受過輔導的人都是一樣的經驗
如果你成功了,那其實就是符合 #創傷後的成長 的定義
--
最近正在幫一位朋友陪過他人生低谷
他說:"這世界沒有天理"
我說:"但是我們也不是無能"
我想就是這樣的最白話的闡述
做給陷害你、看不起你的人看,做給愛你的人看,做給自己看
對他而言,我已經是過來人了
只要調整好自己,會有越來越多機會證明還年輕的自己
是值得活下去的,也會被看見的,被值得看見你的人看見
在這裡與各位朋友共勉